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寄語南昌大學師生:“在創(chuàng)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”
來源: | 日期: 2025年03月25日 | 制作: 周章云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

▲3月21日,黃峻來到南昌大學,向師生們講述父親黃旭華院士的故事。
“此生屬于祖國,此生無怨無悔。”帶著一生的奉獻、無限的赤誠,中國共產黨優(yōu)秀黨員,中國工程院院士,共和國勛章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,全國道德模范,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,因病醫(yī)治無效,于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在湖北武漢逝世,享年99歲。
黃旭華,那個為祖國“深潛”一輩子的人,走了。但他用一生詮釋的“核潛艇精神”已經成為照亮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和莘莘學子前行道路的光。3月21日,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、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來到南昌大學,向師生們講述黃旭華院士為國家核潛艇研制事業(yè)奮斗終生的愛國情懷和科研報國的奮斗精神。借此契機,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與黃峻對話,聽她講述她與父親、與江西的故事。
文/圖 皮婉婷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巧
■談科學家精神
黃峻寄語師生“在創(chuàng)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”
這是黃旭華院士去世之后,黃峻作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,第一次來到南昌。
宣講會上,她以《此生屬于祖國 此生無怨無悔》為題,通過珍貴的歷史資料、家書手稿和親身經歷,從“戰(zhàn)亂中顛沛求學萌發(fā)報國志向”“獻身核潛艇事業(yè)無怨無悔”“核潛艇研制工作中最開心的事”“為培養(yǎng)人才當好啦啦隊”等四個方面,講述了黃旭華院士不平凡的一生。
黃峻說,此次應邀來到南昌大學宣講,是因為自己深切感受到了南昌在弘揚、傳承科學家精神方面的濃厚氛圍,希望借父親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對科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。
宣講會上,黃峻提到,在今年2月份舉行的黃旭華同志遺體送別儀式上,有一名江西萬年縣的小學教師送來了鮮花,并留下了一張卡片,她看了很是感動。“卡片上寫著:我是一位來自江西上饒萬年縣的普通小學教師,我也想給孩子種下一顆用知識報效祖國的種子,借您的光!”黃峻說,父親雖然已經離世,但她一直覺得父親就在身旁,因為無處不聽到,無處不看到,他對年輕人的囑托。
“父親總說,在個人需求方面,差不多就行,但在科研道路和科學追求上,永遠不要知足。”黃峻表示,作為科學家精神的要義之一,創(chuàng)新是科學家精神與時俱進的重要動力?;诖?,她借用了父親的話勉勵南大師生:“要有信仰、有理想、還要有本領。科研發(fā)展永無止境,在創(chuàng)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。”
黃旭華院士更愿提到他的是“核潛艇精神”
從1958年到1988年,黃旭華院士為國“深潛”三十載,“志探龍宮”并“樂在其中”。黃峻說,她的父親是一位傳奇人物,一生中經歷過無數(shù)驚濤駭浪。在外人眼里,父親是一位熱愛生活、興趣廣泛的慈祥長者,但在她心中,父親更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。
“父親身上所體現(xiàn)的科學家精神,首先就是愛國。”黃峻說,她的爺爺奶奶都是醫(yī)生,所以黃旭華院士小時候便想當個醫(yī)生??墒呛髞?,看到日寇侵略祖國的行徑,他就毅然決定棄醫(yī)從工,立志“要科技報國,造船、造飛機”。因為出生在漁村,從小在海邊長大,黃旭華最后便選擇了前往上海交大造船系學習。
也正是這一選擇,讓黃旭華之后與核潛艇結下了不解之緣。1958年,作為業(yè)務上過硬、政治上可靠的技術人員,黃旭華被選中參與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工作。
“不少媒體稱我父親為‘中國核潛艇之父’,可是他個人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稱呼。他更愿意提到的是‘核潛艇精神’: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大力協(xié)同、無私奉獻。”黃峻說。
■談親子關系
父親通過家風傳承教會了我要自立自強
黃旭華用一生詮釋的“核潛艇精神”,也通過家風傳承影響了黃峻。“從小,他就教育我要自力更生、自立自強。”黃峻說,父親對她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她要自立自強、嚴謹認真、樸實。
在黃峻印象當中,父親是一個慈愛、不怎么批評孩子的家長。與其說是家長,實際上更像是她的好朋友。如果黃峻遇到什么難處,他會提供一些解釋、建議,卻從不會要求女兒一定要怎么做。
在獨處時,黃峻還學會了如何“自嗨”。她回憶,小時候,母親還沒退休時,寒暑假她總是一個人在家。因此,她學會了洗衣服、淘米、擇菜、洗碗等家務活;還學會了自己和自己下棋、打撲克,也會通過看書來打發(fā)時間。有一年小學暑假,她將《西游記》繁體豎版看了一遍,還不小心患了“假性近視”。
雖然和父親聚少離多
但相聚的日子十分美好
“少小離家老大回。”黃峻用這一詩句描述父親。由于核潛艇工作機密性原因,黃旭華院士有30年沒有回家去看望父母兄弟姐妹,直到1986年出差至大亞灣核電站,才順道回到廣東老家。
實際上,在黃峻小時候,黃旭華院士也出差頻繁,很少在家。“小時候,別人問我父親是做什么的,我就說他是知識分子,是造船的。我們一直以為他造的是一條普通船。”黃峻說,雖然和父親聚少離多,但自己并不覺得有缺憾。
由于工作繁忙,經常不在家,黃旭華院士一直說自己虧欠了家人。然而,黃峻并不這么認為。她回憶,父親曾答應和她一起去中山公園劃船,可是好不容易等到一個難得的周末,他們到了中山公園,最終卻打道回府,沒有劃上船。“公園排的隊太長了。父親說他沒有那么多時間,還要回去做科研。從那以后,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一起去中山公園劃船。”黃峻說,盡管如此,但那些難得的相聚時光便已經足夠美好和珍貴。在父親晚年的時候,自己還喜歡與父親母親一起出游,看祖國的大好河山,十分快樂。
■談江西印象
在南昌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樣
實際上,這次南昌大學宣講之行是黃峻作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,第三次來到南昌。此前,她還去過南昌航空大學、華東交通大學以及南昌部分中學宣講。
“我在武漢長大。南昌和武漢一樣都是屬于長江流域的城市,湖泊、江河眾多,環(huán)境非常好,也有江南名樓,這讓我覺得像在自己的家一樣,沒有特別大的區(qū)別。”黃峻說,自己曾經來南昌旅游過,覺得飲食很好,尤其是瓦罐湯,味道十分鮮美。
值班編輯:奚同北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傅愛華